許多少男少女們,在情場上總是會有過這樣的經歷,面對自己喜歡的人,一下子覺得自己有機會和對方終成眷屬,一下子卻又掉入絕望的深淵裡,內心的小劇場不斷的上演,那個千辛萬苦、那個煎熬,是我們每個人有過,苦澀而甘醇的青春回憶。
記得在期末考周的某個傍晚,天空時雨時晴,天邊還畫出了一道美麗的彩虹,我和一個朋友約了晚餐,就在這樣陰晴不定的天氣裡。在吃晚餐時,他和我聊了聊最近的困擾。當然,為了保護當事人,故事我做了小小的修改。
他:「我最近還蠻困擾的耶……,有一個異性朋友對我很好很好,她似乎對我有意思,好幾次明示暗示我。」
我:「這聽起來不是蠻好的嗎?」
他:「可是我並不打算接受她的感情啊……我現在沒辦法愛上她,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傷害……」
我:「嗯,這聽起來真的蠻困擾的。你有沒有嘗試過疏遠她呢?」我學起了諮商師的口吻,卻又一面展現出了八卦的本性。
他:「可是我又很需要她這個朋友,覺得被陪伴還蠻快樂的,只是就單純只是朋友的陪伴而已。」
我:「所以,你是不是有時候對她很好,有時候又疏遠她呢?」
他:「對啊對啊!」
我:「這樣來說,她應該會更放不下對你的情感,反而會越陷越深喔!還記得嗎?我們學普通心理學,講到操作制約(operant condition)的部分時,老師曾經提過,當有時會獲得獎勵,有時卻得不到獎勵時,老鼠反而更容易被制約成功呢!」
他聽到這裡,眼神突然閃出了光芒,彷彿頭腦被光束穿過的柯南一樣,點頭如搗蒜的回著:「對耶對耶!」。其實啊,許多好人、駝獸們,往往也是被這樣養 出來的。一下子覺得自己有機會贏得女神芳心,一下子又陷入了悲傷絕望當中,但是每當女神偶爾略施恩惠,又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有希望了,於是就在這樣的一高一 低當中來回擺盪,久久不能脫離苦海(嘆)。
要講起操作制約的研究,就不得不提到伯爾赫斯·弗雷德里克·斯金納(B.F.Skinner)了。伯爾赫斯·弗雷德里克·斯金納在心理學史上是一個 很有名的人物,他終生奉行行為學派,所謂的行為學派,是心理學發展早期的主流學派。在當時,因為科學技術還沒有現在進步,沒有功能性磁振造影 (fMRI,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),沒有紀錄神經細胞的膜片箝制(patch clamp)技術,心理學家無法直接測量腦中的變化,只好忽略意識不談,把意識視為一個黑盒子。而伯爾赫斯·弗雷德里克·斯金納就是行為主義的主流人物之 一。
關於斯金納,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,不過我們留到後面再談。
所謂的操作制約,指的就是:「當一個個體主動探索環境,而受到環境給予的回饋之後,會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。」聽起來很文謅謅,簡單來說就像是小孩子罵髒話時,大人會處罰他,小孩子就會減少罵髒話的頻率;小孩子乖乖做家事時,大人給他吃糖果,小孩子就會更常去做家事了。
斯金納曾經設計了一個箱子,來研究操作制約的現象,後代的心理學家把它稱作斯金納盒(Skinner Box)。在這個箱子裡面,有一個槓桿(lever),當這個槓桿伸出來時,如果老鼠剛好去摸到這個桿子,就會有食物掉下來。對老鼠而言,這就像是小孩子 獲得糖果一般的愉悅,於是老鼠就會更頻繁地去碰桿子,也就會獲得更多的食物了。於是,透過操作制約,斯金納訓練出了一隻會碰槓桿的老鼠。這聽起來似乎是個 常識,但是在那個時代,這樣的研究是很劃時代性的。
當然,這樣的研究還沒完。斯金納很好奇,如果不要每次都給食物,是否也能訓練出老鼠壓槓桿的行為呢?於是斯金納嘗試了四種方式,分別為:固定比率 (Fixed-Ratio)、變異比率(Variable-Ratio)、固定時距(Fixed-Interval)、變異時距(Variable- Interval)。前面那種每次都給食物的制約方式是連續增強(continuous reinforcement),而這四種不固定給予的方式則稱為間歇增強(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),以下我將一一介紹這四種不同的方式:
於是啊,可憐的駝獸們,就如同斯金納盒裡的那群白老鼠一般,雖然久久才得到對方的一次回饋,但是就因為那一次偶然的回饋,於是更拚了命的向對方示好,接送、宵夜、修電腦,好人好人當到老……。
不過啊,事情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悲觀啦。當那些老鼠,長期以來都沒有獲得飼料之後,牠們按槓桿的行為就會漸漸地被削弱(extincted)。雖 然我們不能像老鼠一般,等待著對方不再回報的一天,然後才漸漸放下;但是我們可以設好停損點,到了一定程度還得不到對方的回應,就主動地離開對方,並且一 段時間不再接觸對方,讓自己對對方的迷戀漸漸降低下來,重新找回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,也許你會發現,真正適合你的人就在你身邊,只是你之前沒有注意到而 已;也許你會發現,雖然你沒有和她在一起,但是她其實並不那麼適合你,只是你無形之中,被對方給制約了而已。
至於那個斯金納的故事嘛……事情是這樣子的。斯金納終身奉行行為學派,始終不願意去討論意識這個東西,即使到了很老的時候仍然如此。傳說中,有一 天,年邁的斯金納在搭電梯,進來了一個研究生,他本來要按二樓,後來改按了三樓,他邊換樓層邊說:「我改變心意了 (I change my mind)」,斯金納聽到之後,就很不悅地說:「你改變了你的行為,卻沒能改變你的想法(You can’t change your mind, you change your behavior)」。
斯金納就是這樣一個熱愛心理學、堅信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。雖然在他年邁時,行為主義早已因為不談論心智、意識,被批評的體無完膚,但是他仍然熱愛自 己畢生的研究;而他的研究也成功預測、解釋了許多心理學的現象,至今仍然被每個家庭的父母、幼稚園的老師、7-11的老闆、飲料店的業者……流傳著。沒 錯,超商集點卡、幼稚園乖寶寶卡等等,全都是操作制約的實際運用呢!
記得在期末考周的某個傍晚,天空時雨時晴,天邊還畫出了一道美麗的彩虹,我和一個朋友約了晚餐,就在這樣陰晴不定的天氣裡。在吃晚餐時,他和我聊了聊最近的困擾。當然,為了保護當事人,故事我做了小小的修改。
他:「我最近還蠻困擾的耶……,有一個異性朋友對我很好很好,她似乎對我有意思,好幾次明示暗示我。」
我:「這聽起來不是蠻好的嗎?」
他:「可是我並不打算接受她的感情啊……我現在沒辦法愛上她,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傷害……」
我:「嗯,這聽起來真的蠻困擾的。你有沒有嘗試過疏遠她呢?」我學起了諮商師的口吻,卻又一面展現出了八卦的本性。
他:「可是我又很需要她這個朋友,覺得被陪伴還蠻快樂的,只是就單純只是朋友的陪伴而已。」
我:「所以,你是不是有時候對她很好,有時候又疏遠她呢?」
他:「對啊對啊!」
我:「這樣來說,她應該會更放不下對你的情感,反而會越陷越深喔!還記得嗎?我們學普通心理學,講到操作制約(operant condition)的部分時,老師曾經提過,當有時會獲得獎勵,有時卻得不到獎勵時,老鼠反而更容易被制約成功呢!」
他聽到這裡,眼神突然閃出了光芒,彷彿頭腦被光束穿過的柯南一樣,點頭如搗蒜的回著:「對耶對耶!」。其實啊,許多好人、駝獸們,往往也是被這樣養 出來的。一下子覺得自己有機會贏得女神芳心,一下子又陷入了悲傷絕望當中,但是每當女神偶爾略施恩惠,又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有希望了,於是就在這樣的一高一 低當中來回擺盪,久久不能脫離苦海(嘆)。
要講起操作制約的研究,就不得不提到伯爾赫斯·弗雷德里克·斯金納(B.F.Skinner)了。伯爾赫斯·弗雷德里克·斯金納在心理學史上是一個 很有名的人物,他終生奉行行為學派,所謂的行為學派,是心理學發展早期的主流學派。在當時,因為科學技術還沒有現在進步,沒有功能性磁振造影 (fMRI,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),沒有紀錄神經細胞的膜片箝制(patch clamp)技術,心理學家無法直接測量腦中的變化,只好忽略意識不談,把意識視為一個黑盒子。而伯爾赫斯·弗雷德里克·斯金納就是行為主義的主流人物之 一。
關於斯金納,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,不過我們留到後面再談。
所謂的操作制約,指的就是:「當一個個體主動探索環境,而受到環境給予的回饋之後,會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。」聽起來很文謅謅,簡單來說就像是小孩子罵髒話時,大人會處罰他,小孩子就會減少罵髒話的頻率;小孩子乖乖做家事時,大人給他吃糖果,小孩子就會更常去做家事了。
斯金納曾經設計了一個箱子,來研究操作制約的現象,後代的心理學家把它稱作斯金納盒(Skinner Box)。在這個箱子裡面,有一個槓桿(lever),當這個槓桿伸出來時,如果老鼠剛好去摸到這個桿子,就會有食物掉下來。對老鼠而言,這就像是小孩子 獲得糖果一般的愉悅,於是老鼠就會更頻繁地去碰桿子,也就會獲得更多的食物了。於是,透過操作制約,斯金納訓練出了一隻會碰槓桿的老鼠。這聽起來似乎是個 常識,但是在那個時代,這樣的研究是很劃時代性的。
當然,這樣的研究還沒完。斯金納很好奇,如果不要每次都給食物,是否也能訓練出老鼠壓槓桿的行為呢?於是斯金納嘗試了四種方式,分別為:固定比率 (Fixed-Ratio)、變異比率(Variable-Ratio)、固定時距(Fixed-Interval)、變異時距(Variable- Interval)。前面那種每次都給食物的制約方式是連續增強(continuous reinforcement),而這四種不固定給予的方式則稱為間歇增強(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),以下我將一一介紹這四種不同的方式:
- 固定比率:每間隔一定次數給一次獎勵。例如,老鼠每按15次槓桿,才會得到一份飼料。
- 變異比率:平均每間隔一定次數給一次獎勵,平均值不變,但是什麼時候會給飼料是無法預期的。例如老鼠平均每按八次會給飼料,可能分別是在按壓4次 之後給第一次,之後再按壓9次之後給第二次,之後再按壓7次之後給第三次,之後再按壓12次之後給第四次。雖然在第幾次給飼料是不固定的,但是平均起來是 每8次會給一次飼料。
- 固定時距:固定每按一定的時間給一次食物,例如老鼠每按壓20秒槓桿,就給一次飼料,中間無論按多少次都不會得到飼料。
- 變異時距:平均按壓一個固定時間,會得到一次飼料,和變異比率相同,會給飼料的按壓時間是不固定的,但是平均起來給的時間會是固定的。
於是啊,可憐的駝獸們,就如同斯金納盒裡的那群白老鼠一般,雖然久久才得到對方的一次回饋,但是就因為那一次偶然的回饋,於是更拚了命的向對方示好,接送、宵夜、修電腦,好人好人當到老……。
不過啊,事情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悲觀啦。當那些老鼠,長期以來都沒有獲得飼料之後,牠們按槓桿的行為就會漸漸地被削弱(extincted)。雖 然我們不能像老鼠一般,等待著對方不再回報的一天,然後才漸漸放下;但是我們可以設好停損點,到了一定程度還得不到對方的回應,就主動地離開對方,並且一 段時間不再接觸對方,讓自己對對方的迷戀漸漸降低下來,重新找回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,也許你會發現,真正適合你的人就在你身邊,只是你之前沒有注意到而 已;也許你會發現,雖然你沒有和她在一起,但是她其實並不那麼適合你,只是你無形之中,被對方給制約了而已。
至於那個斯金納的故事嘛……事情是這樣子的。斯金納終身奉行行為學派,始終不願意去討論意識這個東西,即使到了很老的時候仍然如此。傳說中,有一 天,年邁的斯金納在搭電梯,進來了一個研究生,他本來要按二樓,後來改按了三樓,他邊換樓層邊說:「我改變心意了 (I change my mind)」,斯金納聽到之後,就很不悅地說:「你改變了你的行為,卻沒能改變你的想法(You can’t change your mind, you change your behavior)」。
斯金納就是這樣一個熱愛心理學、堅信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。雖然在他年邁時,行為主義早已因為不談論心智、意識,被批評的體無完膚,但是他仍然熱愛自 己畢生的研究;而他的研究也成功預測、解釋了許多心理學的現象,至今仍然被每個家庭的父母、幼稚園的老師、7-11的老闆、飲料店的業者……流傳著。沒 錯,超商集點卡、幼稚園乖寶寶卡等等,全都是操作制約的實際運用呢!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