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2月, 2013的文章

7招告別賴床

睡到自然醒,應該是人生美好的事。尤其是醒了,不必急著下床,而能繼續在床上「賴著」,更是幸福。 作家賴床時,可能正是創作靈感源源不絕時。 稱自己從小就愛賴床的舒國治這麼形容,「賴床是夢的延續,是醒著來做夢。是明意識卻又半清半朦的往下胡思滑想,卻常條理不紊然,又天馬行空意識亂流東跳西迸的將心思涓滴推展。」 而對另一些人來說,賴床是兒時親情溫暖的記憶。 一位金融業主管回想,自己小時候最愛在假日早晨,全家人擠在爸媽的大床上嘰嘰喳喳聊天,還一邊聽著收音機播放武俠小說,想像劇中人過招比劃。 能肆意賴床不起也許人人都想,但無奈,每天我們趕上學、上班打卡、赴約會,必須在某個時間被無情的鬧鐘聲吵醒,被迫離開溫暖的被窩,掙扎下床。有些人賴床成了習慣,每天早上都要演一齣「不願與床道別」的劇碼,哪怕能多在上頭賴個30秒,也甘願。 準時起床是現代人也許心裡不願意,卻非做不可的事。甚至為此投注許多努力。 有人為此發明新鮮事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,發明了聰明「長了腳」的鬧鐘,當偷懶的主人把它順手按掉,又倒頭呼呼大睡時,它會移動到房間另一個角落,等隔一段時間,繼續鈴聲大作,賴床的人光是起床去找到鬧鐘制止鈴聲,就足以清醒了。 另外有個德國女學生則發明一張會把人倒下床的「無情床」,當鬧鐘開始響起1分鐘後,床墊會增高一公分,而響了5分鐘後,床墊就會傾斜把人「倒下床」,這下子想不起來都難。 日本有企業還提供專人morningcall服務,工作人員會盡量把你叫起來,所以想賴床都沒機會,讓許多單身居住的人減少上班遲到的機會。 冬天的冷,更是叫人難以準時起床。大陸的媒體曾報導,大學生天冷起不來,所以上網貼廣告,花錢僱用人代替上課點名,好讓自己早上能塞在被窩裡多瞇一會兒。 你也受賴床所苦嗎?如果不借助外力叫你起床,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做個起床達人? 專家們給了7個好建議: 1.睡飽了自然起得來 為什麼賴床?專家都會說,最主要原因是睡不夠,睡飽就不需要賴了。 因此,固定時間睡覺、起床、睡足自己所需時間,是趕走賴床最基本有效的方法。 做起來很難嗎?其實並不,但需要一段時間練習,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決心,去改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。 例如達一廣...

一些鮮為人知的編程真相

做程序員的經歷讓我知道了一些關於軟件編程的事情。下面的這些事情可能會讓朋友們對軟件開發感到驚訝: 1. 一個程序員用在寫程序上的時間大概佔他的工作時間的10-20%,大部分的程序員每天大約能寫出10-12行的能進入最終的產品的代碼 — —不管他的技術水平有多高。 好的程序員花去90%的時間在思考、研究和實驗,來找出最優方案。差的程序員花去90%的時間在調試問題程序、盲目的修改程序,期望某種寫法能可行。「一 個卓越的車床工可以要求比一個一般的車床工多拿數倍高的工資,但一個卓越的軟件寫手的價值會10000倍於一個普通的寫手。」——比爾 蓋茨 2. 一個優秀的程序員的效率會是一個普通的程序員的十倍之上。一個卓越的程序員的效率會是一個普通程序員的20-100倍。這不是誇張 — — 1960年以來的無數研究都一致的證明了這一點。一個差的程序員不僅僅是沒效率 — — 他不僅不能完成任務,寫出的大量代碼也讓別人頭痛的沒法維護。 3. 卓越的程序員只花很少的時間去寫代碼——至少指那些最終形成產品的代碼。那些要花掉大量時間寫代碼的程序員都是太懶惰,太自大,太傲慢,不屑用現有的方案 去解決老問題。卓越的程序員的精明之處在於懂得欣賞和重複利用通用模式。好的程序員並不害怕經常的重構(重寫)他們的代碼以求達到最好效果。差的程序員寫 的代碼缺乏整體概念,冗餘,沒有層次,沒 有模式,導致很難重構。把這些代碼扔掉重做也比修改起來容易。 4. 軟件遵循熵的定律,跟其它所有東西一樣。持續的變更會導致軟件腐爛,腐蝕掉對原始設計的完整性概念。軟件的腐爛是不可避免的,但程序員在開發軟件時 沒有考慮完整性,將會使軟件腐爛的如此之快,以至於軟件在還沒有完成之前就已經毫無價值了。軟件完整性上的熵變可能是軟件項目失敗最常見的原因。(第二大 常見失敗原因是做出的不是客戶想要的東西。)軟件腐爛使開發進度呈指數級速度放緩,大量的軟件在失敗之前都是面對著突增的時間要求和資金預算。 5. 200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的軟件項目(51%)會在關鍵功能上失敗,其中15%是完全的失敗。這比1994年前有很大的改進,當時是31%。 6. 儘管大多數軟件都是團體開發的,但這並不是一項民/主的活動。通常,一個人負責設計,其他人負責實現細節。 7. 編程是個很難的工作。是一種...

撞牆期

為了即將到來的21km馬拉松,最近練習的次數變多,距離也變長了。每次跑到最後二、三公里,碰到了「撞墻期」,往往是最累的時候。 有一次跑到最後二公里多,覺得自己很想很想停下來時,陪我一起跑步的教練,忽然說:『我們以前當選手訓練的時候,教練常說,每次的訓練,最重要的也就是最後這幾公里。』 『為什麼?』我問。 『真正選手的衝刺都在最後這二、三公里的。不但如此,衝刺雖然很累,但有了這個過程,下回跑步時,不但心肺功能變好,而且肌肉耐力也會增加。所以,練習的過程中,最珍貴的就是最後這二、三公里。』 『噢。』我不敢恭維地說:『最後這二、三公里。』 『但問題是,』教練說:『你又不能跳過前面那十幾公里,只跑最後這二、三公里。“ 『是啊。』我說。 『所以啊,』教練說:『撞墻期時要有一種心情,告訴自己,我可是花了很大的力氣,跑了十幾公里之後,好不容易得來的這二、三公里,所以要珍惜啊。』 是啊。好不容易得來的這二、三公里,一定要珍惜啊。學會這樣想時,忽然有了一種新的力氣,與心情,繼續往前跑。 那次之後,有些原來不通透的事對我而言,忽然變得豁然開朗了。用這樣的心情繼續練習跑步,撞墻期對我漸漸變得沒那麼可怕了。更神奇的是,把這樣的心情,用來對付所有必須經歷煎熬才能達到目的的事,似乎也完全說得通。 每一次跑完,就一次恍然大悟,原來真正的困難之所在,不是身體,而是我們的腦袋——完。完。全。全。說。得。通。的。道。理。啊。